最早出現圓珠筆這一名稱的時間是1888年,是一位名叫約翰·勞德的美國記者曾設計出一種利用滾珠作筆尖的筆,但他未能將其制成便于人們使用的商品。
1895年,英國市場上也曾出售過商品化的非書寫用圓珠筆,因其用途狹窄,未能流行起來。1916年,德國也有人設計制作過一種新型的圓珠筆,其結構與今天的圓珠筆較為接近,但性能較差,未能引起廣泛的重視。
匈牙利記者拉迪斯洛·比羅非常清楚地意識到普通鋼筆所存在的問題。比羅認為,他是在訪問一家報紙的時候產生了用一種使用快干墨水的筆代替傳統墨汁筆這一想法的。報紙用的油墨幾乎是在瞬間干燥,而且不會留下污跡。比羅發誓要將類似墨水應用到一種新型書寫工具中。為了避免粘稠的墨水堵塞他的筆,他提出在裝有這種快干墨水的管子頂端安裝能夠旋轉的小金屬球。該金屬球將有兩個功能:作為筆帽防止墨水變干。使墨水以可控速率從筆中流出。1943年6月,比羅和他的兄弟格奧爾格(一位化學家)向歐洲專利局申請了一個新專利,并生產了第一種商品化的圓珠筆——Biro圓珠筆。后來,英國政府購買了這個專利圓珠筆的使用權,使得這些圓珠筆可以被英國皇家空軍的機組人員使用。除了比傳統鋼筆更堅固以外,圓珠筆還能夠在低壓的高空中使用(在高空中,傳統自來水筆的墨水會溢出)。這在英國皇家空軍中收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使得Biro圓珠筆大受好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種圓珠筆由于其堅固性和適應戰場環境的能力而在軍隊中廣泛使用。
在美國,米爾頓·雷諾在1945年推出了新型圓珠筆,并首次成功地投入商業生產,以代替當時還很流行的自來水筆。該圓珠筆使用了一顆小的圓珠,將濃度很大的明膠型墨水釋放到紙上。雷諾圓珠筆是一種簡單的書寫工具,并以“第一支能在水下書寫的筆”大作市場宣傳。雷諾在初次推出新型圓珠筆時便賣出了10,000支。這些首次公開銷售的圓珠筆非常昂貴(10美元一支),主要是因為它們采用了新技術。
1945年,第一支廉價圓珠筆生產了出來。當時,法國人馬塞爾·比希開發了一個制造圓珠筆的工業流程,使得單位成本大大下降。1949年,比希在歐洲推出了他的圓珠筆。他將這些圓珠筆取名為“BIC”,該商標是他名字易于記憶的簡化版本。十年之后,BIC公司第一次將它的圓珠筆銷往美國市場。消費者起初并不愿購買BIC圓珠筆,因為其他制造商已經在美國市場推出了很多圓珠筆。為了打消消費者的猶豫,BIC公司發起了一項激動人心的全國性電視活動,向消費者宣傳這種圓珠筆“一次使用,次次想用!”,并以僅29美分的價格銷售這種圓珠筆。BIC還發布電視廣告,描繪他們的筆從步槍中射出、捆綁在溜冰鞋上甚至安裝在手提鉆上的畫面。在一年內,競爭迫使每支筆的價格下降到了10美分以下。BIC公司每天會生產數百萬支圓珠筆!
圓珠筆是利用鋼珠的旋轉把油墨寫到紙上的一種書寫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圓珠筆傳入中國。精明的商人大做“原子筆”的廣告,借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彈的余威來打開銷路。其實,“圓珠筆”與原子并無關系,只是讀音相近而已。圓珠筆很快就在世界上流行起來。僅日本一年就要消耗4億支圓珠筆。圓珠筆之所以能夠寫字,是因為筆頭里的鋼珠在滾動時,能將速干油墨帶出來轉寫到紙上。據說,日本的圓珠筆芯里裝的干油墨,足夠可以書寫2萬個字。但是,書寫的字數一多以后,鋼珠與鋼圓管之間的空隙會漸漸變大,這樣油墨就會從縫隙中漏出來,常常會沾污衣物等等,十分使人感到不愉快。
日本有一個小企業主想出了一個絕招:少裝一些干油墨,讓筆芯里的油墨只能書寫1萬多個字就用完了,這樣圓珠筆芯漏油的問題就解決了。于是,他就申請了專利,專門生產一種短支的圓珠筆芯和圓珠筆,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看起來如乎是一種偷工減料,但實質上是一種創新,是解決當時人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思想上、方法上的創新。
圓珠筆在20世紀50年代貴于鋼筆,用完之后還不舍得扔掉,在專門的筆店里可以加筆油后繼續使用。據說匈牙利人比洛,是一家印刷廠的校對員,由于印刷好的清樣,含水分較多,用鋼筆更改,字極易滲開而模糊不清,于是他用鋼珠套上油墨細管用來書寫,就不易產生以前的毛病。后來,比洛把他的發明提供給英國皇家空軍,由英國一家飛機制造廠制出了第一批圓珠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人采用了比洛的發明。1916年,德國人利斯勃設計的新型圓珠筆但沒有得到推廣。直到二次大戰爆發后,美國軍事工業部門提出要制造出一種適合高空書寫,不漏水,不受冷熱影響,能大量儲墨水,不必勤灌的筆,并給以重賞。1944年芝加哥商人雷諾看到這是一個極好的發財機會,由于他頭腦活絡,重金邀人對利斯勃的筆作改進,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取得了成功。正好那時美國在日本丟了原子彈,他大做廣告,把他的筆與原子彈并論,命名為原子筆,很快風靡世界。
1948年,中國第一支國產圓珠筆在上海豐華圓珠筆廠誕生。改革開放以后,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帶動下,制筆廠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
第一支國產圓珠筆——豐華式派雷斯
中國國家有關部門于2011年啟動了“制筆行業關鍵材料及制備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國家撥款近6000萬元支持相關科研機構、企業針對中性墨水制造、筆頭不銹鋼線材、加工設備等開展科技攻關。經過不懈努力,項目于2015年通過“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驗收,實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長期以來,困擾中國制筆行業的“進口依賴”困局,開始被逐漸扭轉。
為了給數百億支圓珠筆安上“中國筆頭”,國家早在2011年就開啟了這一重點項目的攻關。
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認為,鋼材要制造筆頭,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著鋼材質量,這個配比找不到,中國的制筆行業永遠都需要進口筆尖鋼。
為了提煉材料,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說,因為開發這個產品沒有可借鑒的資料,都是從一個成分的配比從幾十公斤的開始煉,各種成分加入多少這個次數沒法統計了。
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王輝綿他們必須自主開發一套前所未有的煉鋼工藝。沒有任何參考,只能不斷地積累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
突破的靈感來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軟硬適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對應的鋼水里就要加入工業“添加劑”。普通的添加劑都是塊狀,如果能把塊狀兒變細變薄,鋼水和添加劑就會融合的更加均勻,這樣就可以增強切削性。
經過五年數不清的失敗,在電子顯微鏡下,太鋼集團終于看到了“添加劑”分布均勻的筆尖鋼,試驗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規模煉鋼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鋼材終于出爐了。這批直徑2.3毫米的不銹鋼鋼絲,可以驕傲的寫上了“中國制造”的標志。